【自然辩证法】听课笔记1
什么是科学?
现代人对科学的三大误解
- 科、技不分 以技代科
- 科学很容易被说成是科技,比如我国有科技部、科技政策但没有谈科学, 科学 技术 和科技是不同
- 那么分开来看科学是什么呢?就分不清了
- 以功利实用的态度看待科学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技术是生产力
- 有些科学可以直接转化为技术——生产力
- 有些将来可以转化为技术——潜在生产力
- 将来也未必能转化为技术——比如失败的科学研究,走错的研究方向
-
科学是否代表第一生产力值得思考
- 不是所有民族、文化,为了自己的物质生存就必须要搞科学
- 即使在有科学的民族,科学也不是生来就扮演生产力的角色
- 西方国家19世纪以后科学才开始技术化、分科化、力量化,由此科学才真正成为生产力
-
- science这个单词
-
最早在我国的翻译是“格致”,格物致知,表示认真的研究,获得知识。但是这个词与儒家文化混淆
-
五四时期 翻译为“赛因斯”,德先生赛先生
-
19世纪日本翻译为科学
科学教育的中西方差异
-
中国儒家文化,做知识学问讲究通才。通天、地、人为儒者,通天地,而不通人为技者。 三通而博学 有整体意识
-
西方的science讲究分科之学,理科:数理化天地生 分科而专深。
----------------感想
确实,到研究生阶段我意识到,对科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很重要!
本科的通识教育还是没有到位的,过于表面了,没有理解到通识的本质。
作为一个本科毕业生应该对所有现代知识学问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博学笃志 格物明德——校训——路甬祥院长——2003
“博学”源自《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首句,是希望我们的学生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获得广博的知识,不仅懂得自己攻读的专业,也能跨越学科的边界涉足其它的领域;不仅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训练,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人文、艺术的修养;不仅要有较全面又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广博的胸怀,面向社会,看待人生,走向未来,在生命途中永无止息地学习和充实自己。
“笃志”源自《荀子·修身》中“笃志而体,君子也。”意思是具有坚定意志并能付诸实践的人,才是君子。其实路院长重视的“笃志”是有新意的,他曾讲过:“在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中……要努力向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钱三强、吴文俊、彭加木、蒋祝英和蒋新松那样的杰出科学家学习。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坚定信仰和对科学事业执著追求的完美统一。
“格物”是《大学》中八条目的首目,也是八条目的基础。它是说要想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首先要做的是仔细研究探察天下的万事万物,推究它们存在变化的真实道理,只有懂得其中的“理”,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这样才有智慧,从而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志端正,不受外物诱惑而达修身。所以“格物”也就是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与博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德”是《大学》中三纲要之首纲,也是三纲要的核心和根本。它是说大学之中最高的为学之道,是要教导学生能够彰显自己心中美好的德性,时常想到上天所赋予你的天良,这样才能使人革旧从新,身体力行,处于内心清明的最高的、善的境界上。这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这里“明德”与“笃志”亦有从善如流的相似含意。今天的“明德”最基本、最普遍的要求则是爱国主义,它应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虔诚的信念。
为什么产生这三大误解?
传统文化的影响
- 读书、学知识的功利性 书中自由颜如玉,书中自由黄金屋 学而优则仕
- 实用主义态度 这个课对我有什么好处有什么 用处
- 我们古代只有技术 没有科学 所以容易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
西学东渐的历史情景影响
- 第一波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对科学不重视,倨傲自己的文化 将西方科学视为奇技淫巧 蛮夷文化
- 现代 算得上是最热爱科学的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 是其他国家没有的
- 第二波文化交流 1840后我们遭遇了深刻的民族文化危机 中国到了几乎亡国灭种的地步 科学转化成军舰战船炮火 意识到西方科学文化的力量 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好数学物理化学 造枪造炮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西方“科学”一词的由来
-
来自日本的翻译,日本采用很多中国的汉字,但并不采用汉字本来的意思,这种术语,称为日式汉语。
- 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知识,日本是个很大的二传手
- 西方距离远
- 哲学没有那么多外语人才,翻译效率低,翻译员口述+笔录员抄写。洋务运动几十年翻译了几百部西方著作
- 日本语言开放,很多外来语,比较擅长翻译,19世纪已经有很多西方著作译成日文
- 比如 science technology nature philosophy politic economics law sociology等张口就来的词
- philosophy 原意指 爱知识,表示对知识的向往 却被译成哲学
-
Science的发展
希腊:数学+哲学 Episteme
中世纪拉丁语:神学+数学+哲学 Scientia
现代:科学 science
-
William Whewell(1794-1866)
提出如果认为“哲学家”一词过于宽泛、过于崇高,那么,可以仿照“ Artist ”(艺术家)生造一个词:“ Scientist ”,用作对科学家的称谓。一年后,在一篇匿名书评中, Whewell 再次提到这个建议。从此以后, Scientist 一词逐渐得到普及,成为了科学家的称谓,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最终实现了分家。
西方科学的溯源
追溯到19世纪——当代科学转化为技术的角度
追溯到16、17世纪——科学作为特殊的数理化的知识体系
仁爱与自由:东西方不同的人性理想
**人文的优先性 ** 从人文的角度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别
为什么人文的视角是最基本的视角?
只有了解了人文是最基本的视角,我们才能很好地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科学的反思。
-
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
-
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
-
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
人作为缺失者与有死者
人是一种优待规定的存在者
- 人是先天的优先者
与其他生物不同,人并无固定的本质、本能,其后天教养在人性养成过程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 人是有死者
作为有死者,人需要为自己的生提供意义辩护。人生在世,终有一死。但是,只有人在这个物种是在活着的时候就知道死是不可逃避的。
人既然早晚必死,何必有生?生命意义何在?
我们汉语里经常讲到的“人文”一词,其实说了两个东西,一个是“人”,一个是“文”。前者指的是理想人性。后者“文”古代通“纹”,是一个动词,表示划道道留下痕迹,基本意思是“纹饰”,之后发展为达成理想人性所采纳的教化、培养、塑造的方式。
中国的农耕文明
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农业革命
约发生于12000年前,可能由采集野生小麦发展为有意识的栽种,逐步到半定居等待收获的农耕生活方式。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农业革命的基本标志
一、粮食生产
二、定居生活
农耕文明
它的一个基本点是安于一地、少有迁徙,定居、安居意识很强。那些离开家乡的人被描述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被认为是很不幸的。
长城
中国的万里长城,表达的是典型农耕社会的防御思想。
中国血缘文化
血缘文化就是基于血亲关系所构建的一套血缘秩序。核心是亲情。
亲子之爱
就是亲生父母对待亲生子女的爱,这种爱是中国人理解人性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这种爱是最基本的。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儒家讲究差序关系:长幼,亲疏,君臣,官民,师生……
古代中国人的人文就够是“人礼”结构,人指人文理想,礼指文化形式。
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经常被称作两希文明
希腊文明加希伯来文明,他们共同构成了现代西方文明的两大支柱,希伯来文明就是现在的基督教文明,基督教是从希伯来文明中发展出来的。
无论是希腊还是希伯来他们早期都是一种迁徙的文化,迁徙成为常态。
《圣经》
《圣经》又名《新旧约全书》,由《旧约》《新约》组成。《旧约》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来文(含亚兰文)写就,由犹太教教士依据犹太教的教义编纂而成。它囊括了犹太及邻近民族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人文历史资料。
西方契约文化
由陌生人组成的人群,不可能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来组织。相反,血缘纽带必然被淡化、边缘化,一种崭新的社会秩序的构成机制在起作用,这就是“契约”。
契约文化要求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要求每个人都能负起责任来,从而制订有效的契约并严格尊守。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美国到朝鲜打仗是为了什么?
美国打朝鲜的国家利益是什么?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50年7月19日检阅入朝参战的美国空军和海军官兵时说:“这个自由的民族正在受到威胁,我们应该参战,为他们争取自由与和平”。
美国参与朝鲜战争的含义
1.朝鲜战争划分南朝鲜北朝鲜是二战之后的一个力量的对比的直接反应;
2.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抗。
希腊人自由观:理性即自由
然而,要真正理解、领悟自由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常常把自由简单理解成不守规矩、不受约束、任意胡来,这当然是对自由的大误解。实际上,在西方历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由”也有不完全一样的内涵。西方的普通人也容易把自由简单理解成“为所欲为”,这跟中国普通人在理解“仁爱”时容易发生偏差(比如溺爱、愚忠)是一样的。高扬自由之大旗的希腊人,是如何理解“自由”的呢?
希腊人着眼于“知识”来理解“自由”。
比如波普尔也有这样的说法:“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也基本上是这个意思。正因为有这样的理解,我们常常把斯宾诺莎的说法改成“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在这样的理解中,自由被看成是一种征服的、“为所欲为”的能力,是一种“解放”。
这个理解并不是希腊人的,而是现代人的。现代人信奉“知识就是力量”,或者“知识服务于力量”,因此并不把“知识”本身看成是最高的目标,而只是达成“力量”、“解放”的手段。希腊人不一样。希腊人认为知识本身就是最高的目标,获得知识就是获得自由。
如何理解获得知识即获得自由呢?这里涉及到希腊人对“知识”的看法。在现代汉语里,“知识”一词已经很平庸了,对什么东西知道点什么的人都可以说(关于什么东西)是有知识的。但是,希腊人的“知识”(Episteme)包含了更多的独特的意思。总的来讲,希腊人所谓知识,是确定性知识、内在性知识,不是经验知识。
追求确定性
知识
-
经验知识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实验~ 个例
-
理论知识 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统一 规律
-
中国式 经验概括总结、归纳一般化形成理论知识 用于经验 通过经验来检验优化(从经验中来到经验中去) 以实用为目的!
-
希腊式除了经验和理论之外还有不以实用或者说没有别的目的的纯粹知识,称之为科学。
-
-
理性知识 自己决定自己,自己推出自己 仅为自己而存在
-
形式逻辑 演绎数学 体系哲学
-
自由的知识 为自身而存在,没有别的目的
-
只有自由的知识才是确定性知识 是绝对的,很可能成为永恒正确的。
-
希腊演绎的知识,内在推理,从自己推出自己,是形式的,超经验的,可能永恒正确
-
比如:“今天下雨或不下雨”这是确定的,永恒的 |废话,说了相当于没说。
-
!! 比如数学 很多数学知识 比如解析几何 微积分这些并不依赖经验
-
几何学里面的很多公设、定理,比如点线面的定义。“两点之间可以拉一条线”。这些知识是演绎性的知识,它是自由的,没有任何目的性的一句话,它为自己而存在!
-
亚里士多德:“为知识自身而求取知识”,“我们追求它并不是为了其他效用,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科学中唯有这种科学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仅是为了自身而存在”《形而上学》
-
-
放之四海而皆准
-
纯粹科学的非实用性、非功利性
科学之所以是希腊人的人文,原因就在于,希腊人的科学本质上就是自由的学术。自由的学术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希腊科学纯粹为“自身”而存在,缺乏功利目的、实用目的;其二,希腊科学不借助外部经验,纯粹依靠内在演绎来发展“自身”。我们要深入理解希腊科学,应该在这两个方面做更多的考察和分析。
哲学,亚里士多德也把它看成是一切科学(知识)中最高级的,是最理想的科学形态。这种科学理想,不只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能够找到,在他以前的柏拉图、苏格拉底那里同样能够找到。
这种科学理想,既体现在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那里,也体现在希腊人特有的科学――数学那里。在《理想国》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特别强调了数学的非功利性、它的纯粹性、它对于追求真理的必要性,因为算术和几何的学习不是为做买卖,而是“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这门科学的真正目的是纯粹为了知识。希腊人开辟了演绎和推理的数学传统,这首先是由于他们把数学这门科学看成是培养“自由民”所必须的“自由”的学问,自由的学问是纯粹的为着自身而存在的学问,不受实利所制约。
希腊数学的集大成者是欧几里得的《原本》。《原本》成为西方思想最重要的经典(也许仅次于《圣经》),但其作者欧几里得的生平几乎不可考。流传下来仅有两则故事。第一则故事说,有国王师从欧几里得学习几何学,欲求捷径,欧氏回答说:“在几何学的王国里没有为国王单独铺就的康庄大道”。第二则故事则说的是,一位年轻人师从欧氏学几何,但问及几何学的用处,欧氏勃然大怒:“给他两个钱,赶紧给我走,居然想跟我学有用之学,谁不知道我的学问是完全无用的”。
任何知识若是仅仅为他者而存在、成为实现他者的手段和工具,那么这样的知识就不是为着“自己”的知识,因而就不是自由的知识;学习这样的知识,就不能起到教化自由人性的作用。希腊人强调为学术而学术、为知识而知识,其背景在于,他们的学术本来就是自由的学术。
我们中国文化有很强大的“学以致用”传统,强调学术、知识本身并无内在价值,只有工具价值。“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读书本身不是目的,读书的价值在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问“本身”没有价值,学问是敲门砖、是进身之阶,“学而优则仕”。总的来讲,中国的读书人、学者、士人并未视学术有着自身独立的价值,因而士人阶层总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层,总是依属他人而存在。今天人们批评中国学者缺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其实这个局面的深层原因是,中国文化中缺乏“为学术而学术、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学以致用的传统太过强大。我们嘲笑无用的学问是“屠龙之术”,我们的学生总是问老师我们学习的东西有什么用,而我们的教师、学者也总是苦口婆心地向学生、向管理者、向科研经费的拨发者强调他们从事的学术是有用的。这个学以致用传统,严重的妨碍了我们去理解科学精神的真谛。
**无用的知识何以是知识呢?**希腊人的回答更加特别:一切真知识都必定是出自自身的内在性知识,来自外部经验的不算真知识(episteme),只能算意见(doxa)。什么是真知识,什么是内在性知识?这就要说到希腊科学的演绎特征。
我们知道,人类几个最古老的文明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并且产生了专职守护并传承这些知识的社会阶层(比如祭司、僧侣、文官等)。这些知识,有的事关国计,有的事关民生,但均是有用的知识,均是祖先生活智慧的结晶,均是经验知识。唯有希腊人奇花独秀,提出知识的本质是非经验的,从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演绎科学。
演绎科学注重内在“推理”,不重解决具体应用问题。什么是“推理”?百科全书说:“推理是使用理智从某些前提产生结论”。人们通过经验学习都可以习得从某些前提得出结论的能力。看到天上风起云涌,我们得出结论“快要下雨了”;看到大街上的人都朝一个地方奔去,我们得出结论“那地方出事了”;房间里的灯突然熄灭了,我们得出结论“停电了”。这些都是经验推理。这些推理多半是正确的,但也不一定。风云突变,甚至电闪雷鸣,也有可能不下雨;人们都朝一个地方跑,也许是抢购什么东西;灯熄灭了,也可能是灯泡坏了。但是,有些推理却必然正确,比如,“单身汉是未婚的”,“屋子外面要么下雨要么不下雨”。如此看来,推理作为知识的重要表现形式有许多种。有些推理不是必然正确,有些推理必然正确。希腊人看重的推理是内在推理、演绎推理,必然正确的推理。
演绎推理貌似重复一些废话,但希腊演绎科学的确提供了“新知”。希腊数学和希腊哲学的伟大成就就是明证。
数学
西方人学习的顺序 数学 逻辑 哲学
-
数学mathematics源自希腊语 是能学能教的意思,属于一种形式科学。
-
有些知识人本来就有,先天就具备的,只是我们后来忘了,我们只能学习哪些本来就会的知识,学习就是一种回忆。——柏拉图
希腊算术与中国算术的根本区别
希腊算术不计算,逻辑中才计算
西方人一算术为代表的的数学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基本的人性的教化的学问
人类科普
人类进化两个基本趋势
一、直立行走
二、人类的大脑容量越变越大
成年人有1450毫升的脑容量
初生婴儿只有700毫升的脑容量
人类的婴儿
人类的女性为了直立行走,其骨盆的最大宽度只能容纳300毫升脑量的胎儿娩出,因此,进行无情的宣判,人类必须早产,这种生物学意义上的早产,使得人类的婴儿有较漫长的后天学习时间。
正是先天的缺失,使得人类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自己创造自己,因此,人性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习得的,特别是,通过文化被构成的。